……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,非意之也,其心之仁本若是,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。
体无才能创生更大的有。其实,不讲其他环节,仅就阳明所讲立志这一个环节,实际上就已经是圣学的全部,因为圣贤的境界最真切地展现在这里。
[7]陈继儒:《狂夫之言》卷四,《丛书集成初编》,第37—38页。无中生有换句话说即是体无用有。实际上,佛、道二教无的工夫,在晚明近代性视野下是充分适应个体孤绝化情境的工夫。三是在社会功利化的同时,个体欲望的解放而导致的社会风尚的奢靡化、道德的沉沦感和人情之硗薄。这是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理想,正如良知的发现不是阳明个人的发现而是文明的事件、文明的发现一样,这样的社会理想实际上也是中国文明的发现。
思亲的情感是天地之爱的起点。所谓体无首先并非是指本体无或者说无是本体,而是说本体是任何有都无法说明的,因此体无恰恰是一种面对有的态度,是对有的一种说明,是对有在无的意义上的体察和体会,当然这种体察和体会来自于对无自身的更高的洞察。‘诚者,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这里阙了他,则便这里没这物。
诚亦没有超越的维度,只是一种真实无妄的行为。虽曰日用,而至赜存焉,故隐。先观二子之言,后观圣人之言,分明天地气象。【14】(张九成语)无德而素隐,诡谲而行怪,有闻其风而悦之者,是之谓后世有述焉。
什么是不息呢?孟子后来作了解释:诚者,天之道也。老子曰: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
豫,就是事先的准备,这是就九经自身而言,九经本身就是豫,但最终的豫还是依赖于行之者一的那个一。若或父母坚不从所谏,甚至怒而挞之流血,可谓劳苦,亦不敢疾怨,愈当起敬起孝。(《王阳明全集·大学问》)孟子、程明道与王阳明之所说,俱表示性天之动而至于融摄万物、天地一体之境界,只有在这里,万物才得以化育,世界之为世界才到来,这便是人的参赞之作用。今夫羁靮以御马而不以制牛,人皆知羁鞫之作在乎人,而不知羁靮之生由于马。
唯有人才能回应与承受天命,进而显发其诚之大能,故万物作为天命在身者,万物之诚,需要人来确证,这就是朱子所说的未有无其心之实而能有其物之实者也。圣人当然也是一个回应与承受天命的人,但圣人因为与天命通达如一了,故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是以圣人犹如天命自身一样,故从果地来看,圣人就如诚者一样。于何证之?即证之于《中庸》之本书。此所谓诚者物之终始者然也。
但无论是先知先觉的圣人,还是待教化而觉悟之庸众,都必须要回应与承受天命,即生命通达于诚,才算人之为人之完成与圆满,是以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,张横渠释之曰:天人异用,不足以言诚。居易,就是为其所当为之事,而君子之所以能够如此,就是因为他能够回应、承受天命,故曰君子居易以俟命。
在所以行之者一之后,紧接着说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何谓性天之动?孟子曰:万物皆备于我矣,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
《中庸》最后一章即第三十三章云:《诗》曰:衣锦尚絅,恶其文之著也。如果孝只是事为上奉亲与事君,那么,如何让自家立身呢?因为立身并不只是因奉亲与事君而获得好的名声,而是自身作为人而站立出来,即在回应与承受天命中确证人作为人而存在。天人异知,不足以尽明。由此,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才得以完成,而道德的形上学的完成,也意味着儒学圆教的完成。明白了孔子与孟子对仁者的这种论述以后,我们再来分析《中庸》上面的那段话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
什么是安?孔子曰: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其中五达道就是五伦关系,即家庭关系与社会政治关系。
然我有忠恕之道,无入而不自得,故尽其在我,不责备于人。耽,《诗经》作湛,清澈也。
就其中其形而上者有非视听所及,故曰隐。则可知,育万物意味着:让万物成为一个善的存在。
而儒学作为圆教,其色泽与声华一定是素淡而雅的,这是世界作为超越性存在回应与承受天命在声色上的必然显现。第三,完成世界万物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确证。素患难,行乎患难: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当其进一步确证世界之存在时,其色泽亦当为素淡的。
依此,《中庸》既曰天命之谓性,则万物皆由天命而来,皆是天命在身者。这是第一句一路下来的理路。
张九成在解释这一章时说:人皆用知于铨品是非,而不知用知于戒谨恐惧。夫妇之不肖,可以能行焉。
顺乎亲有道:反诸身不诚,不顺乎亲矣。同时,我之所以能对他者产生敬重,当且仅当我自身是一个天命在身者。
(《二程遗书》卷二上)人若只是以躯壳起念,则把人自身给看小了,人若把自身放到万物中看,则必知万物皆备于我。不然,万物俱是一光秃的物质性存在,并无永恒价值,如何能遂其生也?综上所述,作为安其所、遂其生的位育,就是要确证万物作为一种超越性存在,从而确保万物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。作为暴强的家庭与社会政治,亦不是作为家庭与社会政治的存在而到来。【11】用知于戒谨恐惧,就是让我们对天命有所回应与承受,而不是赤裸地去铨品是非,甚至若根本对天命无所回应与承受,则我们根本无法铨品是非。
《中庸》对万物之确证,集中体现在这一句话上:诚者,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若人仅仅是一个经验现象的呈现问题,人是无法作为一个实体性的存在站出来的,也就是说,在经验世界,人无法确证自己作为人而存在。
修身则道立,尊贤则不惑,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,敬大臣则不眩,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,子庶民则百姓劝,来百工则财用足,柔远人则四方归之,怀诸侯则天下畏之。而异端之教,遂至禁杀茹蔬,殒身饲兽,而于其天性之亲,人伦之爱,反恝然其无情也,则亦岂得为天理之公哉!故梁武帝之不以血食祀宗庙,与商纣之暴殄天物,事虽不同,然其拂天理以致乱亡,则一而已矣。
故自然界一切万物,纵使无其他道德可言,而共同的至少有一德,此即真实无妄之诚。成玄英疏云:言至本深大,申畅开通,真宗调适,上达玄道也。